产品详情
德国媒体近些年频繁报道中美在科技领域的竞争,尤其聚焦于美国对中国科技崛起的压力与动机。早在2019年,《明镜周刊》就分析了美国如何动用国家力量对华为施压,试图通过影响欧洲盟友来推广禁令。
该报道指出,美国将中国的科学技术进步视为对其全球技术霸权的挑战,尤其是在5G领域,华为凭借其设备的高性能和低成本,已经超越了西方企业,成为全世界领军者。这样的一个问题并非孤立的,它是美国长期战略的一部分,旨在维护其技术优势。
作为欧洲经济的引擎,德国本土的大规模的公司,如大众和宝马,在中国市场的依赖性极强,年销量是本土销量的两倍以上。然而,在美国的压力下,这一些企业也处于两难境地。德国媒体的报道显示,中国企业凭借自主研发,不仅成功抵御了西方的制裁,还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了更加稳固的位置,这使得美国的反应变得更激烈。
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稳步推进,成为德国媒体反复强调的焦点。华为从2G时代起步,经过不间断地积累专利和技术的升级,慢慢的变成了全球5G技术的领军者。德国《世界报》曾报道,华为的设备在信号覆盖和能效方面具有明显优势,其部署费用比竞争对手低约20%。
中国早期的通信产业依赖外资组件,但经过国家政策支持和企业投资,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。从基带芯片到天线模块,所有环节都能自主生产。十年前的情况和今天相比,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尤其是在专利数量上,华为在全球5G专利的占比超过10%,并推动了国际标准的制定。
这一切的背后,是中国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摆脱对外部技术的依赖,成功实现了从4G到5G的无缝升级。中国企业通过实验室测试和市场验证,逐步解决了信号稳定性和兼容性的问题。媒体分析认为,这种自立的能力使得美国深感威胁,因为5G不仅仅是通信工具,它还支撑着物联网和智能制造,谁掌握了5G,谁就掌握了经济的主导权。
人工智能是中国另一大关键突破点。德国媒体如《明镜周刊》报道,中国企业从算法基础研究起步,现已在人工智能应用层面领先。最初,中国的企业依赖开源框架,但现在它们通过海量的数据和强大的计算资源,已经能够开发出本土的大型AI模型,并将其应用到医疗、交通等领域。
与美国相比,中国的优势在于庞大的市场规模,用户数据为AI模型提供了丰富的训练数据。这使得中国的AI模型准确性更高。中国目前的AI公司数量已超过5000家,涵盖了硬件、软件等全产业链。中国AI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政府实验室与企业合作,共同推动从通用模型向行业定制化模型的转型。
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进展,尤其是在AI算法和大数据应用方面,获得了国际专家的关注。德国专家塞巴斯蒂安·海尔曼指出,2025年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支出将超越美国,这为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坚持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无人机和潜艇技术的突破也引起了德国媒体的关注。中国通过军民融合的模式推动技术进步,早期参考了国际设计,现在已经在性能上超越了一些美国型号。中国的无人机续航能力从几小时提升到数小时,负载能力也翻倍,通过材料创新和电池优化实现了这一进步。无人机的更新换代还包括AI导航的集成,实现了自主避障,进一步提高了作战效率。
在潜艇技术方面,中国正从常规动力潜艇向核动力潜艇转型,静音水平和潜深能力都大幅提升。中国潜艇的发展还包括自研声纳系统和推进系统,通过海试不断优化设计,并通过数字化转型提高隐蔽性。到2025年,中国将测试大型无人潜艇,并计划在南海部署,增强侦测和作战能力。媒体认为,这一切都意味着中国在挑战美国军事技术的垄断地位。
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也成为全世界市场中的亮点,德国媒体报道比亚迪等企业在欧洲市场的销量激增。比亚迪从电池技术入手,逐步整合电机和控制系统,现已使其电动汽车的能量密度比早期提升了15%。比亚迪电动车的续航从200公里提升至800公里,且因低维护成本、较长续航等特点,深受欧洲消费者的青睐。
2025年上半年,比亚迪在英国、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销量分别增长了551%、734%和207%,远超特斯拉的销售表现。德国媒体认为,比亚迪在产品力和市场策略方面的成功,使得欧洲市场逐渐青睐性价比高的中国电动汽车。随着中国电动汽车的出口从低端转向高端,附加值的提升也引起了美国的警觉。
中国的高科技出口份额近年来大幅提升,已从2019年的0.6%增长至23.9%。这一变化得益于中国加大研发投入。2019年,中国的研发经费占GDP的2.1%,增长率超越美国,达到了2.8%。到2023年,中国的研发支出已达1.8万亿人民币,超过美国的0.823万亿人民币。政府的研发支出也明显高于美国,是美国的1.6倍,这一切推动了中国高科技出口结构的优化。
2025年,清洁技术出口预计将达到200亿,占总出口的显著份额。中国不仅在跟随技术发展上取得了巨大进展,更在国际标准的制定上发出了声音。美国在贸易战中通过芯片禁令加强了对中国的施压,但这一举措却激发了中国的自主创新。中国与本土企业合作,AI芯片的良率从20%提升至40%,生产线年,中国计划向国际市场输出160万片晶片,是前一年的两倍。
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发展路径独特,注重实体制造业,并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技术门槛,推动了社会的普惠创新。与美国的金融化模式不同,中国通过强调制造业发展促进了就业和技术创新。
这些报道从多个角度揭示了美国对中国科技崛起的恐惧,并反映出中国科技自立对全球格局的深远影响。德国媒体客观记录了中国如何通过不懈的努力改变了全球科技格局,未来中欧合作的潜力巨大,有望一同推动技术进步,避免零和博弈的局面。